找到相关内容328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的“观”与“念”(1)

    西方极乐世界的渴求,于是就  对她说:「夫人!你所向往的阿弥陀佛,距离此地并不太远,只要你  增强信念,阿弥陀佛,就会站在你的身边。你应该经常  -------------------  注12:原文为:「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870855.html
  • 六朝佛教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

    名经疏」。  后归台岳,告众曰:「我当卒于此地,死后于西南峰上  累石周尸,植松覆坎,立二白塔,令见者发菩提心」,而口  授「观心论」。其冬十月,皇上归蕃而迎,出至西门之石城  ,云有疾,且向智越告...于  大苏山,数年而归从者如市。此地虽是陈、齐之边境,兵刃  冲突之处,重法者轻生冒险而来,师诲以理味。又以道俗之  福施造金字「般若二十七卷」,金字「法华」,又讲二经,  后命智顗代讲。答智顗之谘问...

    刘泽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870879.html
  • 南唐三主与佛教信仰

    般若心经》一卷,在相国寺西塔院,伏愿弥勒尊前,持一花而见佛……[57]  可知后主平日对乔氏的情真意挚,才会令乔氏在他逝世之后还如此地眷念情深。同样的,由于南唐在皇室三代长期提倡佛教之下,僧侣得到相当...

    陈葆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470895.html
  • 上方山七十二庵

    达筏汉岭,此地形势险峻,所以得此名。古人这样形容攀岭时的感觉,“一步一喘息,五步一从顾”。自岭下再攀行,得一平台,名欢喜台,台久废,不可名其处。  西望冠几坠,见一峰突出霄半,这就是摘星陀,为上方山...

    杨亦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471110.html
  •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

    限,与对象世界(例如与自然界)完全合为一体,凝成为永恒的存在,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“本体”自身了。本来,甚么是我?如果除去一切时空、因果(“生我者父母”以及我为何在此时此地等等)之外,也就...

    李泽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871115.html
  • 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及其地位、作用

    手印为依身”。[25]依此可以判定西夏时期此地曾有僧人传授并修习大手印法。  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中还有《大手印之三种义喻》、《大手印定引导略文》、《大手印直入要语》等关于大手印修法的密典。所以,...

    孙昌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971181.html
  • 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: 岩仔的调查研究

    沿革, 半天岩缘起于康熙21年(1682), 有老僧路经此地, 观其山明水秀、茂林修竹, 叹为佛地, 乃结茅庐, 自福建南海普陀山迎奉观音佛像。从远处望之, 山高似届半天, 因号半天岩; 晨暮紫云绕布...

    林美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071183.html
  • 天台龙象 台湾高僧──斌宗法师(1911~1958)的生平与思想

    注 19),并顺道游览黄鹤楼、夜游黄州赤壁 ( 注 20),偕友  游池州题翠微亭诗云:  「仙踪佛迹共探奇,历尽崎岖不觉疲;  三十二峰看未遍,重游此地知何时。」 ( 注 21)  廿三年七月, 斌...

    尹章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571195.html
  • 吴越诸王(893-978)与佛教

    元瓘己身之所述,化度禅院之建地原为其父武肃王钱镠屯兵时关置犯囚之牢狱,钱元瓘虽肯定其父钱镠宰断之明确,无枉滥之缺失,但念及于此地丧生之亡囚,沉沦于九泉之中,他不忍心他们不得解脱之苦,乃于长兴四年(...公元前601年,吴则始于公元前585年。吴起源于太伯,太伯与仲雍分别为周之长子与次子,他们认为其幼弟季历为更为合适之君主人选,因而自愿放弃王位,移居至吴地,当时一千多户民众跟随他们到此地开垦。参宋范成...

    黄绎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671217.html
  • 缘起:传统的诠释是错的吗?

    代表着五蕴的认知过程。[38]他说:  缘起中的六支(从行支到受支)和五蕴的关系是如此地密切,所以毫无疑问地,这两种分类法指的是同一件事情。[39]  事实上,假如基本上「名色」不等于五蕴的话,那么...

    Michael S. Drummon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2571284.html